阅读:0
听报道
最近“躺平”这个词,已经是火到不能再火了。
我在百度指数上搜了,它的热度是这样的。
比起1年前,也就增长了100多倍吧。嗯,“也就”。
作为B站用户,我发现有个知名人士最近因为这事被骂上热搜了。那就是白岩松。
你在B站上打“白岩松”时,会有个搜索联想“白岩松不会吧”,很明显就是这段视频惹来众怒。
我其实写过这个现象好多次,在它大热之前就写了。
出于职业的习惯,我是很早发现“丧”、“佛系”开始流行,发展到今天,就变成了“躺平”。
我之前看过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他写了日本的社会现状。
很多30岁的日本年轻人,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孩子,不负债,维持低水平开支。
很多60岁的日本中老年人,种点花,养个猫狗,孤独居住,整天就待在电视面前。
而日本持续在这个现状里已经很多年了,整个社会的活力一步步下降。
但“躺平”的出现,我认为是一个必然的社会产物,它是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即使是大人物,想力挽狂澜转变,我认为效果也有限。
我在上市公司层面,见过“上市公司”的躺平,那就是:认怂出局。
我拿工商银行为例来举例。
下图就是工商银行的员工总人数。
它在15年的时候,已经是员工总数最高峰了。这6年下来,它的员工总人数步步下滑,15年是46.6万人,现在是40万人。
但是同是银行的招行,15年的时候员工总数7.6万,现在9万,不减反增。
区别于两者,是因为工商银行的业务扩张空间已经很少很少了,而招行还有星辰大海,努力一把还能赚更多的钱。
当一个公司面临着增量不够的时候,它就开始停止扩张,就进行收缩优化,开始出现什么“六个西格玛”,讲究人员优化。
放到一个人身上,也许他的意志、意愿差异,还会想着去努力去换取更多的东西,因为每个个体在社会面前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但如果一个集体,都面临着向上空间越来越小的时候,多付出的努力和回报已经不成正比了,再付出努力就已经没多大意义了。
这个就是“集体理性”。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假如你一个小时的工资是100块。一天8小时,一天收入800块。
要是老板跟你说,多干一个小时,每个小时300块,有些人就想,那这样很划算啊,我一天干到12个小时,多干4个小时,一下子就一天收入800+1200=2000块了。
然而,老板跟你说,你多干一个小时,每个小时多给你10块。你想想,多干4个小时,也就一天才多拿40块,算了,还不如回家去刷手机。
因为边际回报率的下降,带来投入的变化。
中国出现这么多人“躺平”,成了一种越来越广泛的社会现象,这背后就是跟劳动边际回报率下降有关。
反映到常识上,就是现在年轻人一出社会就感觉到被社会毒打:房价高到天上,996成了工作的常态,养育孩子的费用节节攀升……
多付出几个小时得不到多少东西,反而还不如少拿一点,少干一点活,这变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想法,这其实是一种理性选择。
社会增量变少,这些年轻人一出社会,就面对着和父母辈不同的世界:在父母辈年轻时,中国处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一切都是增量。
而年轻一代出来时,中国已经是100万亿GDP的大型经济体,经济存量已经被占据,要去分增量蛋糕,而增量蛋糕变少了,平摊在每个人头上就是少了。再加上已有存量的对比,甚至是拿了存量的人还想来抢增量。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是完全不同的难度。
而这个时候,像白岩松老师这段视频的话:
白岩松:难道现在年轻人希望房价很低?工作随便找?只要喜欢的女孩一追求就ok?不会吧!!!
这样说话的既得利益者,自然是会惹了众怒。毕竟,这几座大山对于社会大众,已经不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了。
我推荐看视频的朋友要看弹幕,和下面的评论,感受一下现在年轻一代的想法。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