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昨天有个大事。
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表示,曾帮助旷视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
这话一爆出来,引发了轩然大波。
蚂蚁金服马上出来澄清:
这澄清的三段话如上,意思跟这个“否定三连”简直一模一样。
而且,李开复也很快出来澄清,说自己搞错了,他原话如下:
关于今早演讲内容提及旷视科技早期和美图、蚂蚁金服的合作,网上引发讨论,我做些说明:
1)初期我曾经建议并帮助旷视团队寻找更多应用合作伙伴,以增强技术水平,提升模型识别率。
2)合作中,旷视提供AI技术给到合作方,我理解数据一直存在合作方客户服务器中,不涉及任何数据的共享与传输。
3)我的口误,给三家公司带来困扰,深感歉意。
中午那会,我在微博上做个调查,问的问题也很简单:关于旷视的数据问题,你觉得李开复是说漏嘴了,还是搞错了?
结果,网友对这个投票压倒式的看法,认为他是说漏嘴了。
我在微博上搞过不少次类似的调查,但是这么压倒性的比例还是第一次看到。
这件事情,怎么说呢,我认为网友更有洞察力,大家也明白李开复的“辟谣”也是个瞎扯的说法。
虽然跟投资感觉关系不大,但是这些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在隐私数据上的疯狂,我是极其不舒服的。
我有一次,在跟公司的小伙伴聊一个事,说到旅游景点的事,当时那小伙伴在跟我们强烈推荐九寨沟的景点很不错,结果我过后一会打开淘宝app,就发现它在给我推九寨沟的旅游服务。
这玩意你很难说是凑巧碰上的,我当时就意识到是淘宝app可能有什么方式在窃取我的个人隐私数据。
广告业有过这么句名言,大意是"我知道有一半广告费用是没有用的,但是不知道哪一半没有用"。
然而,到了移动广告里,“精准推送”的生意就改变了这个事实,广告开始能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比原来那种撒面式的广告要精准很多。
不过,这个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对用户有足够了解,所以要捕捉用户很多信息。
我举个例子,是UBER之前做过的研究。UBER曾经提供过一个大数据案例,是它们用美国某个城市的出行数据,来做用户行为分析。里面有个讲用户出行的数据:半夜从酒店打车,基本就是ooxx完了,从酒店里出来的。
作为理工男,可以很容易推算得出来,如果你有一个人所有的数据,你基本上就能知道TA的一切。
所以隐私数据也越来越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敏感话题。有个行业内人士跟我说过,中国互联网公司有天生的优势,就是因为拥有用户大量的隐私数据,而欧美的互联网做不到这点。
最近苹果有个大事情,它要在IOS14里加一个功能,让用户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数据,禁止那些app追踪用户信息的隐私。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意味着什么,但是业界已经开始炸了,万一真的是推广了,很多公司的价值要出现颠覆性的改变,像Facebook就承认这个措施会对它们的广告收入产生显著影响。
如果你是相关公司的股东,那这个时候就得紧张了。
我是隐隐感觉,在用户隐私数据这个事情上,会慢慢衍生出来一些不同的生意,产业也会跟着改变,至于对我们投资是风险还是机会,那要分别对待了。
不过,作为普通人,还是希望不要被这些互联网公司扒光了看个遍,这感觉实在是太不好了。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