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周六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就是某上市公司老总发了一个帖子,直接怼某基金经理不懂业务就去对他们说三道四,不欢迎他们去投资。

 

 

我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知道他们确实非常不容易,做实业是非常辛苦的。相比之下我们自己创业快10年了,遇到了各种各样奇葩的事情。比如我们在2012年碰到过骗子来骗钱的,他号称自己是华尔街的,结果我们发现名片上的电话是空号,而且美国Office地址是华尔街,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华尔街更大意义上只是对美国金融机构的代名词,真正在那个华尔街办公的人是比较少的。

 

我估计那个上市公司的老板也没少碰上这种狗逼事。

 

再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者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比上市公司老板更精通他的业务。但是,我之前做调研的时候经常碰上一些同行对上市公司指指点点。其中最惨的就是深圳机场,深圳机场早年拿了一部分国信证券的股权,当时证券行业不景气,有分析师发表高见建议他们剥离“国信证券”这块不良资产,以提升估值。然后深圳机场就真的剥离了。2014年底国信证券上市,这部分股权的市值比深圳机场的市值还高。深圳机场的董事长心里估计一万匹“草泥马”在飞奔。

        

第二个例子是招商银行前几年小微贷坏账率不断攀升,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它的估值。有分析师指责他们为什么要做那么多小微贷,带来了如此多的坏账。招商银行的高管说,更早之前小微贷火爆的时候,也是你们分析师建议我们赶紧做小微贷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海螺水泥,有分析师认为他们的账面现金太多,放在银行回报率太低,应该去买些伊利股份,云南白药这样的大白马。海螺水泥的高管说,如果你看好伊利股份和云南白药,那可以直接去买他们的股票,不用买了我们家的股票,然后要求我们去买。海螺就是做水泥的,只会专注于做好水泥。在这里,给海螺水泥点个赞,他们想的很透彻。

 

我有一次去浙江台州某上市公司调研,他们是一个超级大牛股,估计是接待的人多了,他们的接待流程都非常规范,接待人员表现的很专业。接待过程中他们称呼我们“各位老师”,我当时心里一惊,虽然来之前看了不少公司资料,还做了各种测算,但是仅限于从投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商业模式,怎么敢称得上“老师”二字呢?我直接跟他们说,真的不要叫我们老师,你们才是老师,我们是学生,来调研是找你们答疑解惑的。

 

说实话,研究一家公司的时候,你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产生自己的看法,如果它是一家牛逼的公司,你的看法不管对错,其实都没有提的必要,如果你看对了,他们作为业内专家,可能早就已经意识到了,甚至想的比你更深刻。如果你的看法是错的,那完了,绝对会贻笑大方的,上市公司内心里甚至觉得你就是个“傻逼”。如果这家公司是一个很烂的公司,那么你的“高见”就更没有提的必要了,他们绝对不会听的。

 

所以我对公司的研究员一再强调,去企业调研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功课,去那里只能是请教或者探讨,绝对不能指指点点。你如果真的不看好这个公司,觉得他毛病一堆堆,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投资。

 

到今晚,2020年中报已经全部发完了,我们看完之后有很大的感触,确实很多公司的业务我们都有不懂的地方。

 

比如好些看着眼熟的公司业务已经和四五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究竟是懂还是不懂这家公司呢?如果不去仔细的去翻他们的资料,根本谈不上懂。

 

举个例子,上周我在小范围内跟一些朋友聊过,杭州有个公司叫春风动力,他家的产品就是摩托车,这个看着是夕阳产业的东西,竟然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看下图,是不是感觉很酷。

 

 

这已经不是一款普通的摩托车了,而是一款耍酷或者泡妞的神器,比轿车便宜一大截,特别拉风。这一台车的售价是2万多人民币。

 

所以你看这么简单的东西,我们都不敢说自己懂它。更何况是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的到东西呢。

 

有一本书叫《知识的错觉》,里面提到你日常所见的,感觉自己很懂的东西,其实仔细追问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真的知之甚少。比如“拉链”这个很常见的事物,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懂,但是如果问你拉链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是谁发明的拉链?关键的材料和技术是什么?绝大多数的人也答不上来。

 

 

话题:



0

推荐

侯安扬

侯安扬

888篇文章 106天前更新

深圳市上善若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