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周其实沪深300是接近平盘状态的,因为银行股还涨了,银行指数涨了2.7%。但是创业板指跌了接近3%,个股跌的多一些。

今天聊一个话题,其实是我最近研究公司的过程一直思考的,又能跟现实生活结合比较紧的话题。

 

这个话题从国家到家庭到个人,都可以引申开来:开源好,还是节流好?

想起这话题,主要是最近一些节省粮食的呼吁,争议很大。武汉提了“N-1”的点餐倡议, 辽宁昨天又出来“N-2”的点餐倡议。

 

其实你要是有去过美国的经历,你就会知道整体而言中国人是挺节俭的了。美国可能是资源丰富、收入高的缘故,在能源、食物方面的浪费,是举目可见的。

像我当时留学时,就很惊讶的发现他们的写字楼啊,学校的教学楼啊,经常都是灯从早开到晚的。

 

而食物方面,最强烈的对比就是美国佬几乎都不吃那些边边角角的东西,比如鱼都是吃没有刺的,猪肉内脏是从来不吃的。所以以华人为主的超市,食物摆放的都跟那些主流食物不太一样,经常可以见到鸡肾、鸭肠这些玩意,这些在老美超市是比较少的。

我那时候也挺困惑:这到底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还是收入方面的差异?

如果是文化方面的差异,那意味着中国人的收入提高,可能还是会吃这些玩意。如果是收入导致的,那意味着随着收入的提高,大家会吃得会越来越好,慢慢一些“低端”食物需求就会减少。

我倾向于:文化和收入都会有影响。

 

但你很容易能看出来,当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节流”这事情就会慢慢离开你的视线。

像我小时候的衣服,破了我妈妈还会拿针来缝补的。家电,那更不用说了,修理店有很多,电视机、收音机要是坏了,第一反应就是拿去修。我记得都还有那种补锅的手艺人,敲着个锣在吆喝生意,一个锅都得用了再用。

而现在,东西稍微有问题,都宁愿去买一台新的。因为,人工贵了,东西变便宜了。像我有个朋友前阵子搬家换房子,想处置二手家具,结果一直没人要。最后只能是灰溜溜的花钱叫人搬走扔掉。

这背后的经济逻辑很强,收入变高、物品价格占比越来越低时,其实“节省”的成本反而上去了。

我觉得提倡“节俭”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很好的品德教育。并不是说节省不好,我这里只想探讨的是这背后的道理。

放到上市公司层面,我发现公司业务在不停的扩张时,其实很多是没什么“节流”的概念的。从最直接的效益去考虑,这时候多招人、多拉单子才是正事,哪有那么多精力去考虑抠这一两个点的成本?

这里充满着机会成本的权衡:在扩张阶段,公司认为开源(收入多),远比节流(省成本)要重要多了。

反而是那些效益不怎么好的企业,会跟你大讲特讲怎么节流,在企业经营层面就是什么六西格玛啊、提高效率啊、节省成本啊……

 

其实巴菲特在这事情上是说过很多遍的。他在某年给股东的信里原话如此:

 

“依我们过去的经验显示,一家费用成本高公司的经营者,永远找得到增加公司开支的借口;而相对的,一家费用成本低的经营者,永远找得到为公司节省开支的方法,即使后者的成本早已远低于前者,这点我们在Gene Abegg得到充分的验证。”

 

你看这文字感觉还挺好,但是他这话其实是比较损的。他的潜台词说得很清楚:狗改不了吃屎,你一直铺张浪费,就很难有一天突然节省下来。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家公司之前一直在进行业务扩张,某天管理层跟你说它要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了,那就要警惕了:很可能是扩张遇到瓶颈了,高成长结束了。

回到家庭层面来。

 

其实你生活常识也会知道了,收入一直增加是最好的,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好,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多。

甚至是住的房子,随着收入的增加,也想着越住越好。有3个房间的,想着换成5个房间的;住在市中心外的,想着住到市中心……

我强烈的认为,如果你有本事去开源,还是要开源才行。浪费固然不好,但是收入增加会无形中使得很多问题自然消解。

靠节流能改进的空间是有限的,而收入增加的空间可以是无限的。这是个不对称的收获。

 

 

 

 

话题:



0

推荐

侯安扬

侯安扬

888篇文章 106天前更新

深圳市上善若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