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词悄悄的跑到媒体上来:财政赤字货币化。
我先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如果不是学过货币金融学的同学,估计每个字都看得懂,但不知道它的真实含义。
这个用大白话讲,就是国家没钱花了,发国债来借钱。而谁来借钱呢?央行。
国家没钱,就发债借钱,这个借钱的角色就是财政部。其实国家发债是个经常的事,但一般发债都是金融机构啊、老百姓来买国债。
今年因为疫情导致财政收入下滑。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3%,如果是正常年份,可能会增长个6%-8%。
不但收入下滑,有些不必要的开支也得出来了:像抗疫的钱啊,当时怼了多少资源给湖北,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现在防疫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医疗支出暴增,需要掏钱啊。
其实,如果是正常的想法,那就是发行特别国债,多借点钱,像平时那样把国债卖给金融机构、个人。
但是,如果是央行直接从一级市场来购买,那性质就完全变了。央行给政府钱,政府相当于在全国人民的钞票里开了个后门,想拿多少就多少,还不用真的还,那货币就快速变毛了。
中国的国债规模占GDP比例,相比欧洲美国日本来说,是偏低的。其实要是直接发行国债,现在理财产品利率低,我相信是能很快筹集到钱的。
那为什么让央行来当借钱的人,会引发那么多的讨论呢?
因为,国家跟小老百姓发债,是需要还的。找央行直接借(就是货币化了),那政府花了就不用还了。
不用还的代价在哪里?就是我们普通人啊,很可能我们的100万,购买力很快就因为物价快速上升货币变毛,只剩50万了。
我查了下新闻,非常有意思,这里涉及到两个角色:财政部、央行。
在4月27号,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参加一个会议时发言表示,可以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适度地实现赤字的货币化,把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成一种新的组合,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也可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
也就是说,负责管钱袋子的财政部,有人出来说话了,希望能借点钱,而且最好是不用还的那种。
在这件事上,财政部显然是想这么干的一方。
而央行呢?
这里就有意思了,央行的官员赶紧出来反对。
我看到央行的官员马骏有篇文章,叫《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之我见》。里面直接驳斥了财政部的意图。
他说得非常明显:如果开了“财政赤字货币化”(即印钱弥补赤字)这个口子,就从根本上放弃了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约束机制)。
不仅如此,他还说了几个历史教训,包括中国也曾经是这样:历史上许多曾经允许财政向央行借款和发债度日的国家都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国民党时期的中国、70-90年代的智利和秘鲁、最近的委内瑞拉等都是例子。
我做个简单翻译吧:
财政部:这次遇到疫情啦,没钱花,央行你偷偷印点给我,特殊时期照顾一下嘛!
央行:我现在给你开了这个口子,你现在要了一点,很快就要更多了,不行!
不仅是马骏,还有央行背景的吴晓灵也出来反对。她的文章你可以找来看看,她用词比较委婉,意思是:你财政部找市场发行国债,不要打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个主意啊。
现在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两会之前,政府两大部门在这事上针锋相对。
而很多学者也出来撰文表达自己的看法,我看反对的居多,而且像北大的姚洋那样,直接说“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违法”!
确实是这样,因为90年代朱相整治金融秩序时,就有推相关法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明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也就是说,央行直接购买财政部的国债是不合法的。当然中国的法律是可以修改的,你也知道这个事实……
要是问我的意见?我毫不犹豫的支持央行,反对搞财政赤字货币化!
财政部的说法,无非就是吸毒的人说的“我就这一口,吸一口就行,再也不吸了”。
其实这些年财政收入提高了很多,占GDP比例非常之大。但是,你都能看得见,乱花钱是特别严重的。我在微博上,不只10次吐槽过深圳每年都把好端端的马路扒了重修。
这些花费,其实都是财政的钱啊。财政乱花钱,到现在遇到疫情了,不好好节制,又来打老百姓的钱袋子主意。
人变坏,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渐变的,不是突然变坏的。我记得我大学看美剧,看完一集了后,不过瘾,给自己说“我今天就看这一集”。结果,一不小心把一季都看了,直接看了一整夜。
财政部开了这个口子后,下次再遇到什么事情,我敢打包票,它肯定会说:我就吸两口,下次不再吸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