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Rifkin提供了一个很宏大横向拆分框架,而Yuval则提供了极为有历史纵深的时间框架。二者结合所形成的路径表,很好的为当下“互联网革命”进行了定位。本文就从这张表格开始。
 
在Rifkin看来,每一次工业革命就是其中一个或两个边际成本的急剧下滑。而从这张路径表格里能清楚的看出,互联网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通讯媒介这一分支里面的又一次跳跃。然而这一次跳跃,互联网革命显得十分孤单。能源和交通并没有产生根本性地变革,今日的人们仍旧沿用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改良版本,并无过多新意。互联网对通讯边际成本的冲击无疑是很大的,他对社会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从历史中其他技术可变所带来的冲击可窥得一斑。
 
然而下一次的范式变化,却犹如期待一个黑天鹅到来一般,几乎没有人可能成为先知。在讨论“互联网革命”之前,先让我们简单的看看Jeremy Rifkin是如果回应这一宏大的关于“未来”的问题:
 
未来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和经济范式呢?
 
Rifkin的答案是:一种新的经济体系正在登上世界舞台。自从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和与之对立的社会主义出现以来,协同共享是第一个生根的经济范式。从能源(分布式能源)、运输(物联网)、通讯媒介(互联网)的矩阵来看,其中每一项逐渐达到“边际成本为零”都是有可能的。那么这就会形成一张横向规模经济的网络,而淘汰垂直整合价值链中剩余的中间人。同时,加之3D打印等技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产销者。
 
事实上,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能源、运输、通讯矩阵的组合式飞跃,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威力。如果没有电网,福特就无法利用工厂中的电动工具,没有电话或电报就无法与上下游对接传递订单或指令;如果没有大规模的铁路或道路系统,企业也不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Rifkin提到资本主义内部架构中一直隐藏着一个矛盾,这一矛盾将资本主义推向了主导经济的地位,现在却加速了其灭亡。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激烈的竞争过程可能带来“生产率极限”,迫使新的技术诞生,而逐渐将新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到接近于零。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资本主义的血液就会枯竭。从如今的情况来看,的确有这样的趋势:
 
能源——smart grid,清洁能源的摩尔曲线,边际成本迅速降低
 
通讯——互联网,共享社区,已经基本实现边际成本为零
 
运输——物联网,射频识别,成本进一步降低
 
生产——3D打印,分散式生产,人人都是产销者
 
教育——MOOC,教育资源的零边际成本共享。
 
总结Rifkin的观点,大致认为资本主义是确定所有制,私有化、内化、划分边界,而零边际成本所带来的“协同共享”范式则完全相反。商品和服务的“公共性”创造了财产的“可租借性”。在信息沟通足够有效的时候,从所有权到使用权的让渡甚至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同共享”与“零边际成本”最终可能带来的是一个“富足的社会”而不再是稀缺性主导的社会。
 
这场发生在“通讯媒介”中的“互联网革命”,可能会带来什么?
 
Rifkin的很多脑洞,尤其关于“协同社会”等等,都是沿着“互联网革命”所带来的社会之进行的。“通讯媒介”层面的跳跃式发展,需要与能源、交通配合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而如果其单独进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小善就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以下关于互联网的几个问题(欢迎继续讨论):
 
探讨一:【总量逻辑】
 
扩大的市场和进一步的全球化----延续的总量逻辑?
 
能源、交通、通讯的进步无一不是总量扩张的逻辑。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能源、运输、通讯的技术飞跃和边际成本的下滑,而其副产品都包括“扩张的市场”。虽然对“发展”本身的定义不同学派略有不同,但随着每一次革命,“总量”的不断扩张却是毫无疑义的。边际成本的降低意味着横向规模效应,这直接意味着更多人口或更大的市场范围。
 
上文提到的“未来会更好”的预期,其之所以出现也与总量增长的逻辑紧紧相连。总量扩张的路径:科学进步、人口增长、市场扩张。而这一切最终仍以科学进步为基础,三者相辅相成。只有“总量”在增加,“明天会更好”的预期才能够实现,信贷和现代金融体系才真正具有意义。
 
科学进步与人口增长,无需赘述,而市场扩张在历史上常曾伴随武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技术的革新和资本主义危机输出的需要,让英国人远赴千里来叩响中国的大门。而如今,武力虽然已经不再是“市场扩张”的主要工具,但更多的手段可以让我们达成扩张的目标。扎克伯格不畏阻力运用无人机或甚至是发射卫星的方式布局全球化的互联网络,希望让非洲人民也能够接入互联网。埃隆马斯克想帮助人类移民火星。这总量扩张的逻辑,是否与历史上的故事有不谋之处?
 
诚然,互联网的出现,并不能够在实体空间维度上为人们带来更快的速度,也不能降低能源的利用成本,但是互联网其本质是通过实时的双向沟通,增进资源利用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如果说在纸媒阶段,信息沟通大多是单向传递的,那么在电话、电报时代,信息就是以一种稍快的速度双向传递。进化到互联网时代,信息以零时滞的速度传递,便足以释放可观的生产力。
 
大概能释放多少呢?如果说总量是一块蛋糕,那么能源就是面粉、运输是酵母、通讯媒介是发酵环境。同样的面粉与酵母,在更好的发酵环境里面,的确可以发酵出一块更大的面包。自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的浪潮之中,我们吃的就仅仅是“更好的发酵环境”这块红利。但,它已经足够可观。
 
探讨二【垄断的再思考】
 
打破地方小垄断,形成超级大垄断?边际成本为零的“自然垄断”?
 
除了更高效的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之外。互联网作为通讯媒介的一种,还有一个特性:在人们心里账户中超越空间约束地开辟一个虚拟的空间。不论是印刷物、广播、电视亦或是互联网都是如此。从印刷物到广播、电视,虽然传播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其信息传递的单向性,无法(或者说很难)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发生(广播、电视电话订购算是一类)。
 
互联网的双向性,代表着他与其前任们的本质的不同。双向性意味着经济活动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发生,因此“交易”的环节对于空间的束缚极度放宽。加之配套制度的建立,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即便交易之后运输、能源的效率没有本质的提升,但互联网掌握了“交易”的入口,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同时也遏制住了经济活动的重要渠道和路径。
 
由于互联网完全不受空间的影响,而又有能力抢夺“交易”的入口,使得互联网具有媒体拥有的一种无上限的垄断激励。甚至,互联网不在乎单价,只要数量足够多,收入终究很可观。互联网会先尝试通过新的入口,打破地方的小垄断,然而在第二阶段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超级大垄断、超越空间限制的垄断。如uber首先尝试打破本地化的的士市场,并在第二阶段扩展到全球市场。若不依赖互联网模式,没有任何一个传统的的士公司有能力做到,当然传统的士公司这么做也无利可图。
 
这个所谓的“大垄断”,到现在的观察来看,是一种轻资产模式的,极度依赖互联网,边际扩张成本基本为零的一种“平台垄断”。这也符合经济学的最基础的道理: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具有天然垄断的潜力。互联网平台垄断,就是这样的一个“自然垄断品”。其垄断规模可轻易达到全球规模,这是电力、自来水公司不可企及的。当然,由于其总成本也并不高,因此,与经典案例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不同,互联网也许可能出现几个大垄断平台共存的情况。
 
探讨三:【协同共享经济】
 
更接近共产主义,还是超级资本主义?
 
共享经济当中虽然有一个“共”字,但这个字未必能够让“共享”和“共产”牵扯上必然的关系。诚然,在Rifkin的论述中,零边际成本社会是一个“富足”的社会,而不再是建立在“稀缺”假设之上的社会,因而“协同共享”的经济范式会是一个替代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争论的一个新的经济范式。但这一观点的确值得再讨论商榷。共享依旧有“使用权”门槛,这一权利既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竞争性,这一切逻辑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设定之上。“协同共享”模式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并没有观察到与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方式有显著不同。因此,对于“协同共享”是否是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或许还需要探讨。
 
然而另一方面,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具有可移动和定位属性)所带来的“协同共享”似乎更具有扁平化、平台化的超级资本主义特征。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互联网通过打破地方小垄断,建立超级大垄断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平台政权。在第一阶段打破小垄断的过程中,人们欢呼雀跃,感觉似乎是救世主的到来,让僵化的本地化商业氛围再次活跃竞争起来,消费者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不少便宜。然而,打破小垄断显然不是互联网的终极目标。进入第二阶段后,互联网立即着手建立自己的大垄断,并培养护城河体系。再以滴滴uber为例,在他们打破本地的士行业的过程中,消费者和车主拍手叫好,但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入,滴滴uber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合并的双赢之路,建立起了更大的全国性垄断。这个时候,消费者开始意识到,这仅仅是换了一种形式,换了一个利益获取方,换了一种消费习惯,但打的还是打的,甚至连费用都没有更便宜。(《动物农场》的既视感?)而且,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合并的例子数不胜数,未来也许会有更多。
 
 
探讨四:【互联网平台的力量】
 
互联网平台能无孔不入吗?
 
当然,也不是所有互联网平台都能够顺利走到第二阶段。许多平台,在尝试打破地方小垄断的第一阶段,就已自身不支。什么样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才能够相对成功的建立超级大垄断呢?小善认为至少有三个维度:
 
1)【是否标准化可比】;
 
2)【单次博弈后是否信息维持不对称】;
 
3)【是否高频&搜索成本低&支付方便】。
 
举几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
 
UBER:
1)做打的服务,是一个标准产品,价格可比;
2)每次打的都是一个随机的新司机,约原先的司机效率低;
3)需求相对高频,不能承受过高的搜寻成本。
 
Airbnb:
1)宾馆服务也是相对标准化的而且品牌依赖相对轻微;
2)旅游出差可能每次地点都不太相同;
3)中高频。
但airbnb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由于频率不是非常高,存在线下沟通后线下付款的情况。由于可能重复的去同一个地方出差/旅游,第二次交易前信息对称,也可以使用线下交易。虽然airbnb有用程序去尽量阻止人们绕过平台进行线下交易,但也无法完全阻止。对于airbnb来说,只要总量够大,一部分人线下交易,暂时并不致命。
 
电影票平台:
1)电影也是标准化产品可比价;
2)电影院去过就了解情况了,可能会下次再来同一家;
3)相对高频。电影票平台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想对固定的去同一家电影院,就可能通过“会员”的方式获取比线上更为优惠的票价。
 
机票旅行平台:
1)航空出行是标准化产品可比价,品牌忠诚度不是很高;
2)每次出行都是不同的体验;
3)相对高频需求。
问题在于:航空公司通过会员卡制度提升品牌忠诚度可能会吸引消费者尽量购买自己航空公司的服务。但由于对于机票搜索广度和选择灵活性的要求,专营某航空公司的票务平台还是较难做大。
 
家政服务:
1)产品标准化可比价;
2)但博弈后信息对称,若满意可续约,往后的交易可以绕过互联网第三方平台;
3)中高频。问题:太容易转入线下,较难持续维持利用平台进行交易的流量
 
二手车平台:
1)产品信息不对称;
2)基本是单次博弈;
3)相对低频。
 
因此,二手车平台能够真正做起来的难度会比较大。除非第三方的估值评价体系发达,以及信用体系良好建立。
 
其他就不再列举。如果无法让用户持续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易(移动支付不属于这个范畴,这个范畴仅包含会收取佣金的“交易”),就可能出现两种结果:1)第三方平台仅仅能够让“新客户”在平台上交易,随后转线下;2)第三方平台仅仅作为一个信息汇总搜集交流的平台。其实,真正能够持续收取交易佣金的互联网平台,并没有O2O企业们所描绘的那么多。
 
万变的形式,不变的本质?
 
互联网所带来的许多“新概念”逐渐沉积之后又回到了原本的商业模式之中。回看Rifkin框架,互联网作为能源、交通、通讯的中的“通讯”一支,作为面粉、酵母和发酵环境中的“发酵环境”,在逐步带动其他两个要素的升级和改造。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仅仅是改造,还是将会带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大跃迁?各位看官觉得呢?
 
小善的话:
 
其实《人类简史》的作者Yuval在新书中开了一个脑洞:不管世界多么不平等,生命和时间是平等的。但未来由于生物工程的进步,可能导致时间和生命都是不平等的。
 
但不论如何,富人总需要穷人出现才能满足总量逻辑,因此穷人还被允许出现。但是,当耗能更低、效率更高、更加智能的AI大范围推广时,AI是否可以彻底在总量逻辑中代替很多“人”的存在了?
 
到那时候,还存在的人类,会面临物质极大丰富吗?进而就实现共产主义了?
 
本文由上善若水资产团队原创,转载请告知并注明来源。
话题:



0

推荐

侯安扬

侯安扬

888篇文章 106天前更新

深圳市上善若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