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学洞悉金融本质,以情怀呈现思辨之美,这是对《金融的哲学》最好的诠释。
小善用近1个月的时间才读完周洛华这本书,书中对各种金融现象给出了丰富的案例和哲学层面的思考,值得慢慢思索咀嚼。
这本书很像一本散文集,看似随心所欲的思考,又像在逻辑严密的推理,小善很难给他划分章节来描述。在读到那些产生共鸣的章节和段落的时候,小善不由自主的记录了当时的感悟,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对这本书的再思考。
对开放系统的哲学思考
周洛华先生应该算是个段子手,开篇就讲了一个段子,小善跟大家转述一遍:
一个监狱有100个囚犯,一开始每人讲一个笑话,大家都笑得前仰后俯,但是时间长了,大家都熟悉彼此的笑话了。于是大家把100个笑话统统编号,这样100个笑话变成了100个数字,大家一听到某个编号就想到对应的笑话,也笑得很开心。但时间长了之后也不灵。直到有一天有个囚犯破天荒的喊了“101”这个数字,大家愣了一下,然后爆发了久违的笑声。这恐怕是这个封闭监狱的最后一个笑话,因为即便有人再报出“102”,也不那么好笑了。他们整天盼着新的犯人送进来,再让他们笑出声来。
是不是很好笑?而且笑过之后是否若有所思呢?
周洛华对此发表了他的思考。他把100个笑话看成是股票,那100个编号就类似于股票期权的衍生品,那这个封闭的资本市场会如何演化?这个封闭体系不产生新的信息,也没有外来的新信息进入,是不是会逐步走向衰亡呢?如果没有新信息,全部都是历史信息和历史数据,那么这个世界有意思么?历史数据已经在那里了,不会有新的变化,即使囚犯报出“101”号笑话,也仅仅是封闭系统产生的最后一点新信息。哇!原来封闭系统是会自我衰竭的。
那反过来想,一个系统如果不想走向衰竭,是不是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呢?如果一个公司超级领先于这个时代,它走到了无人区,比如苹果,华为,腾讯这样的巨头,它已经不能在过往的历史中打转了,他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小善还读过另外两本书《破坏式创新》和《创新者的窘境》,创新就是获取新信息的一种方式。人类社会确实很像一个生态系统,它在不断进化,也需要不断进化。
对约束机制的哲学思考
周洛华先生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约束是一种激励。以比特币为例,为了获得比特币而需要动用的算法越来越复杂,你得拥有代表更高运算能力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挖到一枚新的比特币,从这个意义上讲,比特币体现了一种对劳动生产率的激励机制。正是因为有了约束,才会激励你去改进生产率。这个思路让小善想到了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提的“变压力为动力”。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福建沿海有个地方,捕鱼和高利贷是当地两大特色产业。船老大外出捕鱼,添置油料,聘用劳动力等,资金压力着实不小,于是当地衍生了放贷行业,利率高低随行就市。那些捕鱼效率高的人继续捕鱼,那些做的差的人就转行做起了资金拆借的生意,这是一种筛选机制。过去没有天气预报的能力,现在有了,那么捕鱼的风险降低了,是不是利率就降低了?其实并没有。那决定利率的机制是什么呢?我们反过来想,会发现高利率是一种保护机制,它提前制止了那些想去海上冒险赌一把运气而缺乏高超技能的渔民,把这些人留在岸上等于挽救了他们的性命。
为什么市场给新兴产业那么高的估值?哪怕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做了一份梦幻般的PPT,说要做VR或者3D打印,就能轻松融资上亿的资金?如果是大家疯了,那为什么古今中外总是不断重复出现呢?为什么以银行股为代表的蓝筹股总是这么低估值呢?难道大家不知道它很便宜么?是因为中国的坏账率很高么?其实国外的银行股估值也同样很低啊!
这个也许从哲学层面更好解释。金融市场是鼓励创新和开拓新业务的,所以给了新兴产业非常优厚的待遇,便于他们融资。而银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限状态,金融市场的进化机制要抑制它继续无节操扩张下去。老子曾经说过“善者,不善者之师;不善者,善者之资。”如果反过来想,银行股永远享受高估值,新兴产业永远享受低估值,那你会发现,银行就会像癌细胞一样不断扩张,而金融市场的新陈代谢将完全停滞,世界将走向奔溃。为了避免经济的崩溃,金融市场选择打压银行股,鼓励新兴产业,选择了一种自我拯救的方式。
对预期的哲学思考
笛卡尔曾经说过“你不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他发现他自己内心本来就有的东西。”听起来很有哲理。你对事物的看法和你的心境有很大关系,这就是预期的作用。同样的事物,不同的预期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你去见一个女生,预计她会穿牛仔裤,但是她却穿了一身美丽的旗袍,你会感到很惊喜。其实她今天本来就打算穿旗袍,和你预期了啥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金融市场,预期往往会改变现实,非常有意思。也许正是你预期一个公司好,给了他很高的估值,这个公司借此融了一大笔钱把一个业务给做起来了,然后他真的成了一个业绩大牛股。这正是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告诉我们的事情。简直太奇妙了,有些事情的预期和事实没半毛钱关系,有些预期(预言)却能够自我实现和自我加强。
对不确定性的哲学思考
周洛华非常推崇塔勒布在《黑天鹅》中对于不确定性事件的阐释。塔勒布认为弄清楚什么是脆弱性,比预测什么事情会造成伤害要容易得多。脆弱性是可以衡量的,但是风险是不可预知的。比如你身体虚弱是可以衡量的,但是你将会碰上什么病菌却是无法完全预料的。要消除脆弱性就要加强身体锻炼,比你去提高风险预测能力要靠谱多了。一个前辈曾经跟小善说过,你要买质地优良的好公司,他们能抵御各种外在不利的因素,但是如果你买了烂公司,就会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看起来每个事情都是意外事件,但其本质是因为其质地低劣,弱不禁风,表现出来就是麻烦缠身,问题不断。基于这样一种逻辑,所谓的不确定性事件,长期来看是一种极佳的筛选机制,它帮助这个世界不断筛选过滤到不适合存在的事物。从这个角度理解不确定性,就具有极强的哲学意义了。
对历史的哲学思考
周洛华是个爱读书的人,他在书中提到了另外一本书——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这本书有个重要结论就是:文明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努力抗争不利环境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然后再经过同类的竞争、自然的筛选和历史的考验,最后才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孕育文明的地方往往自然环境并不是最好的,甚至还经常碰上地质灾害,反而激发了人类进步的欲望。而环境过度优越的地方文明发展是停滞的,或者根本没有诞生过文明。当然,在挑战恶劣环境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它过早的适应了环境,反而不再继续进化了。比如爱斯基摩人过早适应了极寒天气,反而是停滞发展了。小善在想,任何事物的进步是不是都需要一定强度的外部刺激,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就像疫苗一样,本身是一种弱化了的病种,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免疫系统得到加强。股票市场是不是也有这个特性呢?最好是涨涨跌跌,涨多了,跌一跌,如果只让他涨,不让他跌,那最后会是怎样的一种结局呢?等待他的是不是一次猛烈的系统性的崩盘?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向未来,但是过去/历史是不容忘记的。周洛华认为,我们需要对历史进行模拟(simulation)而不是回归(regression)。这个说起来很晦涩,其实内涵很深刻。意思是,如果你看到一笔历史成交或者一个历史事件,不能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环境去理解。不要站在当下看过去,而是要尽可能的还原过去的时点,当时的环境存在着怎样的约束边界和条件。
周洛华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二战初期有个犹太人富翁逃到了英国,但是他的姐姐被纳粹逮捕。纳粹提出条件,让富翁把钱全部存到德国,然后就放了他姐姐。这是个艰难的选择,如果不转,他姐姐就会死,如果转了,纳粹能用这些资源购置更多的武器,杀害更多的人。其实这个富翁不管怎么选择都没有错,真正错的是纳粹。我们不能站在这个时代对他当时的选择妄加指责。
这本书似乎是永远都读不完的,里面记载了太多的生动案例和哲学层面的思考。读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以辩证思考的方式来理解事物,也许你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正好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推荐大家看看~
小善的话:
作者在自序中说:“读完我写的这本书既不能教会你投资,也不会使你的头脑变得更有智慧。"
在小善看来,不断地提问和求索就是思维的进化方式。这本书充满思辨精神,是很好的精神食粮。
文 | 上善若水资产
0
推荐